百年前,黄酒还被誉为“国酒”,为何如今却沦落到如此窘境?
众所周知,酒文化是我国重要组成部分,千年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而说到国人最喜爱的酒水,如今白酒当属第一。
但在白酒成为主流酒之前,黄酒才是酒界领军羊,一度被大众誉为“国酒”。
黄酒是世界三大古老酒种之一,以稻米、小米等为主料,酿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,极具底蕴。
自先秦以来,其不断发展,工艺逐渐完善,直至元明清,酿造工艺处于巅峰,销量逐日激增,甚至远销海外。即便到了民国,身为舶来品的洋酒强势进军国内酒水市场,它仍是国民饮用酒首选。
但步入近代,黄酒的风光似乎戛然而止,五花八门的白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,瞬间成为酒界“顶流”,不断抢占黄酒市场份额,导致黄酒辉煌不再。
此后这种现象愈发严重,时至今日,黄酒已少人问津,甚至成了做菜辅料,处境令人唏嘘,同时也不免让人疑惑:黄酒为何会沦落到如此窘境?
其实原因主要有3点:
1、生产成本过高
黄酒用的原料都是常见的粮食,且酿制中损耗较大。而我国建设早期粮食相对匮乏,自然舍不得用粮食酿酒,这就限制了黄酒的产量。
当产量降低,受众及商家会寻找替代品,而白酒就是很好的替代品。其多以高粱为主料,这种农作物生命力极顽强,人不食用,再加上出酒率也高,所以白酒逐渐成为酒界主流。
喝白酒的人多了,喝黄酒的自然就少,渐渐的,黄酒也就无人问津了。
2、定位不清晰
近年来,白酒一直在打造“社交”属性,随着长期宣传,这一属性打造的非常成功。
现在高端酒局用的几乎都是白酒,求人办事拿的也是白酒,其相当于人与人间的润滑剂,有了它,事半功倍。
而与之相较,黄酒定位就较为尴尬,虽有养生效果却比不上药酒,口感上的丰富度又比不上白酒,处境较为尴尬,消费者时常是一头懵,喝的人自然就少了。
3、口感较单调
要知道,黄酒一直都是低度酿制酒,喝起来虽说温和不刺激,但口感相对单调。
而白酒却打造出了各种香型,酒精度也从十几度到70度不等,选择空间极大,可供人们按自己喜好随意挑选。
而人都是追求新奇与个性化消费的,两相比较下,喝黄酒的自然没有白酒多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黄酒就低白酒一等,在绍兴一带,黄酒仍拥有大量忠实消费者,就本质而言,二者不存在优劣之分,无非是受众饮酒倾向不同,至于未来大众饮酒倾向会否改变,我们拭目以待!
不过说到白酒,如今白酒市场鱼龙混杂,大家在挑选时一定要多方考虑,若暂时还不知道该咋选,不妨先看看内行的酒单,他们所喝之酒必有长处,而今天也给大家推荐2款内行常喝之酒。
风云酱父
其酿制理论出自茅台前掌门人李兴发,具体酿制则由其子接手。
茅台能在酒界处前三,李兴发是核心人物,是他用“3大典型体”让茅台成为酒中贵族。但之后外资却想尽办法的提高茅台等酱酒成交价,无奈下,李老先生决定与儿子携手震慑酒界。
酿制前,两人将精力倾斜于主料,为此实地考察多个高粱种植基地,多方筛选,最终选用了闻名酒圈的小红粮。
之后又遵循5 12模式,先是进行5年以上的封存,后是用12年传世酒调香,最终才酿成顶级纯酿。
成酒酒体有明显油亮感,充斥着茅系酱酒风格,酒香浓郁度恰到好处,窖香、糊香等香气将粮食的精华展现的淋漓尽致,口感十分协调,没有落差感,令人陶醉。
兰陵王酒
这是一款浓香酒,从名字上不难看出其悠久历史,而其由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长恭命名。
它的酿制手法很成熟,先集齐5种精华粮食,后配上老窖双轮发酵及现代技术进行酿制,使酿出的酒品质极高。
就香气而言,窖香与粮香是主要香气,入口上先是窖香,后是花果香,柔和中又带有一定醇甜感,酒体中段则充斥着清甜粮香,下咽后香气衰减的很慢,回味悠长。